公元前711年,周幽王站在骊山的山脚下,眺望着远方不断逼近的敌军队伍。犬戎、西夷、申国和缯国的联合军队如潮水般涌来,周幽王内心的绝望如同沉重的乌云,压得他喘不过气来。他本打算讨伐违抗命令的申国,却没料到这场战斗演变成了对抗与申国结盟的犬戎大军。回顾往事,自从他的父王宣王在千亩之战败给姜戎后,西周的南方力量经历了长时间的恢复,才勉强恢复了一点元气。而现在,面对如此强大的联军,周幽王麾下的天子之师已无力回天,眼看着溃败的命运已成定局……
那么,为什么这场改变西周命运的关键战斗会发生在骊山?周幽王为何选择在这里与犬戎决一死战?从地理上看,骊山位于西周的都城镐京与郑国之间,离郑国不远,直线距离大约有六七十公里。而如果大军沿着曲折的山路行进,按常理来算,每日的行军速度也不过二三十公里。古代行军常常遇到出乎预料的阻碍,因此周幽王的大军从镐京到达骊山,估计需要几天时间。如果敌军是申国、缯国、西夷和犬戎的联军主动出击,那么周幽王的军队为何会来到骊山?按理来说,周幽王应该是在都城镐京内守城待命,而不是选择离开城池,远赴骊山迎战。
展开剩余72%攻城战在古代战争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最困难的一种战斗形式。如果守城一方士气高昂、城内资源丰富,且城池坚固的话,进攻方若没有足够的兵力优势,根本无法轻易攻破。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。比如战国时期,智伯联合三家联军围攻赵国晋阳城,三年都未能攻克;春秋时期,晋楚联军多次围攻如宋国、郑国等国的都城,往往需要几年才可能攻下。即使发生野战,进攻方也需要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。所以如果是围攻镐京,联军想要在短时间内获胜,几乎不可能。镐京作为西周的都城,其防御体系肯定要比普通的诸侯国都要强大得多。虽然周幽王的天子之军在盛时已不复往日的强大,但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相比,依然不至于弱到能够轻易被击溃。如果发生围城战,周幽王也完全可以选择固守等待外援。
那么,骊山之战为何会发生呢?有一种说法认为,周幽王在战败后,残余部队从镐京撤退,准备护送西周的贵族人物逃往其他友好的诸侯国,比如郑国。那时郑国国君郑桓公也在场。如果局势真的发展到了这一地步,申国与其他联军显然是抱着灭国的决心发起进攻。然而,攻破镐京的代价显然是巨大的,西周与四周的蛮族多次交战,了解敌情的周边部落不可能轻易打败西周。如果是围攻战,周幽王有很大可能会寻求外援支援,甚至可以选择守城待援,伺机反击。
有人曾提到过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一事,认为周幽王因为荒唐的娱乐行为导致了无人援助的局面。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,显然是无法作为真实历史来对待。那么,骊山为什么会成为这场关键之战的战场呢?
最有可能的解释是,周幽王计划进攻申国,却没想到申国先发制人,在骊山设下埋伏,与犬戎、西夷、缯国等盟国联合发动突袭,一举摧毁了周幽王的军队。周幽王自信满满,原本以为胜利在望,结果却被申侯带领的强大联军突袭,彻底打乱了战局,最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。这场战斗看起来更像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遭遇战,而非周幽王精心准备的决战。周幽王显然低估了敌人的联手攻击,陷入了无法脱身的困境,援军也无法及时赶到。
另一种可能性是,周幽王仅带少数部队前来骊山执行某种任务,认为这里的防守松懈,敌人难以攻破。然而,申侯抓住了这一弱点,联合犬戎、西夷和缯国的联军,轻松击败了周幽王的守卫部队,随后大军进入镐京。考虑到申侯手中握有前太子宜臼和前王后,镐京可能并没有遭到彻底摧毁,而是较为和平地进入。然而,随着犬戎部队的到来,他们在镐京肆意掠夺,最终引发了与申国的冲突,镐京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
总结来看,周幽王的骊山之战,更像是一次突发的遭遇战,而非他事先精心布置的决战。如果不是因为敌军主动出击,周幽王显然不可能选择在这个地方迎战。历史的长河早已将周幽王的死亡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,尽管宜臼最终战胜了周幽王并将国都迁至洛邑,但西周的威望却大大减弱,进入春秋时代后,宜臼的统治也始终充满了不安和谨慎。春秋的礼崩乐坏也由此拉开了序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